[博物館 / Cultural]: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Frank Gehry)
© MykReeve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位於西班牙的巴斯克自治區畢爾包(Bilbao, Basque Country)的奈维恩河畔(Nervion River)。1991年間經過國際公開競圖之後,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成功贏得了設計的委託。全館自1997年10月開幕後的十年內,訪客人數已近千萬人。如今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不僅是一個觀光的聖地,也成為一座文化的地標,獲得已故建築大師菲利普‧強森譽為「這世代最偉大的建築」。
© Zarateman
美術館的地面層與河岸的高度相同。而畢爾包舊市區與河岸有將近一層樓高的落差。為了訪客能自地面層進入大廳,且能欣賞美麗的奈維恩河,蓋瑞巧妙的將階梯做成圓形露天劇場的感覺,成功的化解了高差的問題;當訪客走進挑高的中庭,面對著寬廣的河面,會有一種壯麗的感受。
© Zarateman
© Zarateman
©MykReeve
美術館的動線配置,與傳統博物館強迫式的線性參觀路線完全不同。蓋瑞的設計以中庭為中心,向四周延展出博物館的畫廊。訪客可以隨意選擇任一條傘狀路徑欣賞不同的畫廊,每當訪客回到中庭時,還能欣賞畢爾包所呈現的萬種風情。蓋瑞對這樣的設計有如下的結論:「…總括來說,就是要讓整個的體驗產生互動,看到藝術與城市展開對話。…因為城市是活的有機體,藝術則是源自生活的創作,這二者是環環相扣的。」
© students.sbc.edu
立於河岸旁的美術館,外形有如一座大型雕塑作品,其活潑且生動的曲線,由河的對岸遠眺,有如一艘揚帆大船緩緩的駛進畢爾包。因著畢爾包是個鋼鐵工業城,蓋瑞在設計美術館的外殼時,便使用鈦金屬作為主要的材質,一則可與當地工業產生共鳴;另一面鈦金屬相較於不銹鋼,它具有一種溫暖的質感,在畢爾包那灰暗的天空下閃耀著金色光芒的特性。一片片鈦金屬的外衣,有如一條大魚自河中躍起的片片魚鱗,這也呼應著蓋瑞最喜愛的水中生物-鯉魚。
© Nikopol
由於電腦輔助3D繪圖程式(CATIA,Computer Aided Three Dimensional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的發展,使蓋瑞在創作上能夠盡情的揮灑,得以創造出更多奇異且驚人的彎曲造形。同時,這也讓與他共事的建築師及營造包商,在預算與工期上能有更精確的掌控能力。
© Chris 73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對於蓋瑞而言,是他一生設計接案工作的轉捩點,因著它的完成,催化了陷入長期膠著的迪士尼音樂廳的進展。自此而後,也開啟了蓋瑞在歐洲大陸設計的大門。一座座與傳統建築大相逕庭且如雕塑般的建築逐漸的出現在世人眼前,好奇、讚嘆與批判之聲也隨之而起,不知不覺中,蓋瑞已成為新時代「解構主義」與「數位建築」的鼻祖。自此,建築與雕塑的分野也逐漸模糊。然而,其是非功過只有留待歷史來驗証。
© Deibid
馬上按讚,加入Raydipedia 粉絲團
建築師:Gehry Partners, LLP Via:wikipedia & Conversations with Frank Gehry –Barbara Isenberg
地 點:Bilbao, Spain(西班牙,畢爾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