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強森(Philip Cortelyou Johnson)
![]() © B. Pietro Filard |
菲利浦・強森(Philip Cortelyou Johson) (July 8, 1906 – January 25, 2005)是二十 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 他的建築形態歷經現代主義、後現代 主義,甚至解構主義。除了他那順應 時勢的個性以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 因是:他是一位長命的建築師。直到他 98歲辭世那年他仍在工作。 |
強森(Philip Johson)於1906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市(Cleveland , Ohio) 。進入哈佛大學求學時主修的是歷史與哲學,求學期間因多次赴歐 洲長時間旅行而中斷。他於歐洲旅行期間,曾探訪多處古羅馬建築的城市 ,如位於法國的沙特爾古城(Chartres)、雅典的巴森農神殿(Parthenon)以及許 多古老的記念性建築。強森深深的受到這些古建築的吸引,此後他的一生 便與建築緊密的交織在一起。 |
強森(Philip Johson)對美國建築界的貢獻,主要在於他對美國建築設計思 潮的推動。1932年,他史無前例的擔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建築部門的負責人。在他的主導之下,引介了當代歐洲現代建築大師的 設計作品在美國展覽,諸如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 柯比意(Le Corbusier)等人。同時他也參與建築思想的傳播和討論,使 得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個活躍的建築思想發源地。 |
1939年33歲的強森(Philip Johson)重返哈佛,進入設計學院,師從於馬歇爾・
布勞耶(Marcel Breuer),與同窗Paul Rudolph 以及I.M.Pei一同習藝,1943年
他獲得了建築學位,然而影響他的設計最深遠的莫過於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949年強森(Philip Johson)於康州(New Canaan
Connecticut)的自家基地上設計了一間玻璃屋(Glass House),這是一座典型
國際樣式風格的建築,四周簡潔,以深灰色的鋼柱與透明玻璃圍成的玻璃
房屋。他說:『景色乃是玻璃屋的真正外牆。』(Views as its real walls.)
1958年強森(Philip Johson)與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合力完成了位
於紐約公園大道上38層高的Seagram Building 摩天大樓。這也為強森(Philip
Johson)的建築設計業務開創了一條坦途。
AT&T紐約總部大樓 (Sony building)
ⓒDavid Shankbone
強森(Philip Johson)於1978年至1983年間設計的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
紐約總部大樓,可說是從現代主義躍進到後現代主義的一項代表作品。整
棟大樓的造型類似一高腳櫃(Chippendale drawer),樓體由高高的樓腳支撐起
來,完全脫開當時紐約鋼骨玻璃大樓的潮流,90英尺高的拱形入口,強森
將古典風格的語彙融入了現代高層的建築。
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
ⓒ Arnold C
強森(Philip Johson)一生中較著名的作品還有紐約林肯中心的紐約州劇院
(New York State Theater at Lincoln Center)、加州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
Orange County,CA)、歐洲之門(Puerta de Europa)…等。1979年強森(Philip
Johson)成為第一屆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Prize)的得主,
這個獎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歐洲之門(Puerta de Europa)